清晨的煤車駕駛員休息室里,搪瓷缸子清脆的碰撞聲、氤氳著淡淡的茶香,不時傳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。一場別開生面的“圍爐話安全”正在這里熱烈展開。剛泡好熱茶的王師傅,抿了一口,感慨道:“發運站坡下那個彎道,你們注意沒?老張師傅每次離百十米就開始鳴笛、減速,這習慣,真得學!咱們手里握著的不僅是方向盤,更是一家老小的期盼,慢一點、穩一分,安全就多一分。”
以往,站里召集駕駛員開展安全教育,多是在會議室里念文件、看警示片,駕駛員們坐在底下安靜地聽,卻常常是“左耳進右耳出”。煤車運輸的安全,從來不是紙上的規章,是藏在每一次起步、每一個彎道、每一腳剎車的日常細節里,單靠“照本宣科”,難以入心。
如今,雁石發運站把安全課堂“搬”進駕駛員日常歇腳的休息室,沒有刻意的桌椅排列,也沒有嚴肅的主講臺,幾張舊長板凳、幾個小馬扎,便是全部“道具”,大家忙完手頭活,拎著茶缸圍坐成一圈,像拉家常那樣聊行車、談經驗、講教訓,安全二字反而在輕松氛圍中悄然扎根。
“省心的訣竅?還得是定期給車子做‘體檢’。”有著二十年駕齡的李師傅拍了拍身旁那本已被翻舊的檢修記錄本,語氣篤定。“上次出車,我感覺剎車有點‘軟’,沒拖延,立馬開進檢修區。一檢查,發現剎車片快磨沒了!想想看,咱們這幾十噸的煤車,要是趕上下坡,剎車不靈那還得了!”他一邊說一邊伸手比畫,掌間的老繭仿佛也在無聲訴說著常年與方向盤、工具打交道的歲月。
話音剛落,年輕駕駛員小周趕緊接話:“李師傅這話提醒我了!昨天我發現車燈有點晃,本想湊合跑完這趟再修,現在看來今晚必須處理好,夜間會車看不清楚,可不是鬧著玩。”
你一言,我一語,大家聊的都是親身經歷的“實戰”經驗。有人說雨天路面打滑,要注意預判排水溝的位置;有人分享如何借助后視鏡快速判斷車距;還有人說起曾經為“搶秒”趕時間,事后回想直冒冷汗……休息室的墻上,“安全行車里程榜”格外醒目,連續三個月零違章、零隱患,名字后面就能多一顆紅五星,這會兒也成了大家調侃的話題:“老王,再加把勁,下個月五星就能追上李師傅了!”
“可別小看這茶余飯后的閑聊,比我們組織十次安全會都頂用。”該站安全管理員老劉笑著說,他每次都會悄悄坐在角落,一邊聽一邊記。把大家反映的反光標識不清等問題,他都逐一協調解決。“駕駛員自己聊出來的安全注意事項,比我們反復強調更讓人記得牢。”
不知不覺,休息室里聚攏的人越來越多,原本打算吃早餐的司機,也停下腳步加入討論。陽光透過窗戶灑在“平安回家”的標語上,茶香裊裊,水續了一遍又一遍,聊的依舊是那些關乎剎車、燈光、駕駛心態的“小事”,卻也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里,承載著煤炭運輸安全的千鈞重量。
現在,這樣輕松又真摯的“圍爐話安全”早已成為雁石發運站休息室里的常態,沒有生硬的說教,只有發自內心的提醒與分享。這些家常話里的“平安經”,正悄然把安全意識和行車責任,深植進每一位煤車司機的心中,也穩穩握在飛轉的方向盤上。(黃云燕)